不知从何时起,出现了“网络短视频家庭”。据笔者观察了解,很多家庭一到晚饭后就人手一部手机,夫妻俩在客厅刷、老人在阳台刷、孩子则躲在房间里刷……最熟悉也许你也亲身经历过的场景就是,一家人去饭店吃饭,菜还没上来之前,人人都在低头做着同一件事儿:刷短视频,时而面露微笑,时而又拧紧眉头,但都互不打扰,聚精会神,让人感觉他们是在干什么活,完什么任务。
似是玩笑,却是事实。同样的种子,结不一样的果子。同样是刷短视频,对于不同群体就有不同的影响。
对老年人而言,“短视频式养老”可以帮助老年人打发一些时光、带来一些快乐、增长一些见识,同时也转移一些注意力,减少对晚辈的过度依赖,这是好的一面。翻开另一面,老年人沉溺于短视频,轻则伤神、伤身、伤和气,重则破防、破财、破家业。某地一位75岁老奶奶,与短视频中某位假明星“谈恋爱”,倾尽个人积蓄给对方刷礼物,口袋空了之后,她还不听家人劝阻,去捡垃圾卖钱继续给“恋人”刷礼物。如此走火入魔,确实令人感慨万千。
对未成年人来说,“短视频式育儿”坏处之多、弊端之大,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。有数据显示,超八成未成年人用过短视频,且沉迷度很高,“戒断”时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,人格畸变,价值观扭曲,有的甚至轻生。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三四岁的幼儿也迷恋上了短视频,手机在手不哭不闹,一旦离开哭着喊着不算完。可以想想,小儿正是生长发育期,视网膜发育不完善,心理承受能力弱,一旦长时间观看“暴力短视频”,对视力和心理发育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。
笔者认为,短视频是当今社会网络飞速发展的产物,是时势使然,难以阻挡。但对其弊端,我们不能信马由缰,视而不见。要保持一定的警觉,多下兴利除弊之功,强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,最大限度降低其对“一老一小”的“冲击力”和“暴击度”。
那么,如何做到有效治理呢?笔者认为,监管部门有监管责任、网络平台有技术优势、家庭有亲情感召、个人有自制能力和鉴别能力。
对于监管和执法部门来说,全面落实有效措施,加强平台管理,从严从快打击不健康内容流入,净化网络空间是应尽之责。
网络视听平台则需要严格遵守互联网传播有关规定,在软件功能开发、内容审核、规则制定等方面,需要考虑大众感受,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准则、流量至上,对低级庸俗内容和容易沉浸的内容进行限流、限推,积极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,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。
广大网民在观看网络短视频时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、择优选看,更要提高自身鉴别能力。尤其是对老人、孩子来说,家人可以帮忙设置时间、限时观看、按时断网,防止家庭成员沉迷于此。有条件的家庭可实行“陪伴式养老”“陪伴式育儿”,关心老人孩子的心理健康,多搞一些家庭亲老亲子活动,尽最大化降低老人小孩对网络短视频的依赖。
如果各方都把自己作为主要成员,拴在一条链子上,环环紧扣,不脱钩,齐发力,相信我们一定会“扶老携幼” ,走出短视频沉迷“温柔陷阱”。(图片来自网络)